买球app哪个好

图片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项目 / 竣工验收 / 正文

“劲”从新中来——渭南以科技创新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侧记

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踏上“十四五”赛道,对于渭南这个传统认知中的农业大市来说,这一程的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更需强劲工业筋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近年来,渭南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日益发展壮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雏形初现,一条农业大市的工业“逆袭”之路逐渐清晰。

11月21日至22日,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现场,试图从一个个“聪明”的车间、一座座智能的工厂,探寻渭南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密码”。

氢”新名片

“链”出新未来

11月17日,年产2000台套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和年产1000台套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在“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正式投产,填补了陕西本土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及电池系统生产的空白。

实施陕西省首个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母公司,正是位于韩城市龙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的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强瑞公司)。

11月21日,在旭强瑞公司的制氢生产厂区内,该公司总经理王进辉告诉记者:“高纯氢气能源的生产全程只产生水,不产生任何污染物。”

作为焦化产业链延伸的重要环节,高纯氢气从“黑”到“绿”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对焦炉煤气再加工的过程,在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同时,又将富余氢气提纯利用,生产高纯氢气。目前氢能已经成为该公司的主打品牌。

据王进辉介绍,今年2月,该公司成功启动“韩城-渭南-西安城际氢能廊道”重卡测试运营,车辆通过高低温、耐候性和耐久性验证,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唯一排放物为清洁水。目前,氢能重卡主要应用于旭强瑞公司内部短倒和韩城、陕北、山西等周边中短途煤炭及焦炭运输。

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旭强瑞公司算得上传统煤焦炭企业转型新能源产业的代表企业。作为全省第一批重点产业链氢能“链主”企业之一,该公司积极谋划“制-储-加-用”氢能全产业链,目前拥有5000万标准立方高纯氢气产能,并已建成省内首座加氢站,每天可满足40余辆氢车加氢需求。此外,12辆氢能重卡累计行驶里程已达30万公里,减碳400吨。

打造氢能产业,韩城有何底气?

在王进辉看来,除了与韩城的煤化工传统资源优势分不开之外,企业与省内知名高校合作建立的院士工作站,也为氢能应用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了创新创效平台,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也开启了新未来。

“目前,我们的实际负荷是每小时2000Nm3。投产以来,已为西安市运送了超过1000万Nm3的氢气,我们还将积极谋划有机液态储氢项目,致力打通氢能源开发与推广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王进辉说。

在渭南,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工业发展新风尚,富平县全面推进奶山羊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功落户富平高新区;蒲城高新区已形成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生物科技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初步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

科技范儿足

“小巨人”长成“参天树”

“别小看这些黑黢黢的金属粉末,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里少不了它。这些都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原材料。”11月21日,在韩城红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马科技)中控室内,公司党支部书记朱海龙笑着说。


走进这座“绿色工厂”,科技范儿满满,智能化中控室的大屏幕上,生产车间3D模型不断变换视角,360度无死角展示作业流程;ICP室操作台旁,一台台高端仪器在科研人员操作下,为锂电池生产提供精密数据……这是红马科技锂离子动力电池多元正极材料智能工厂内日常的生产画面。

这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竟然是从“煤海”中腾跃而出的一匹创新“赤骥”。红马科技母公司——陕西中汇煤化有限公司基于对传统能源行业市场困局的清醒认识,进军锂电材料行业,脱胎出了以高端技术和科技创新为“骨血”的红马科技。

据了解,红马科技每年生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和2万吨前驱体,这是锂电池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目前中国3C数码、电动工具和航模等的锂电池,用的都是“韩城芯”。

从“制造”到“智造”,传统产业也在创新中开辟出了新市场。位于渭南高新区的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人印机,共同申报的“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该公司生产的电脑自动套色控制系统、印刷质量监测系统、电子轴控制系统三大类产品,销量占据全国市场的60%至70%,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买球app哪个好积极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企业“小升规”计划,常态化更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释放产业活力。2023年,渭南全市共培育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198家,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0家。

“新材”赋“新能 ”

厚植新质生产力

一排蓝色包装桶摆上生产线,灌装、计量、贴标、码垛,一整套操作行云流水,全部实现自动化。只一会儿工夫,装有液态高分子材料的蓝桶已整齐堆满车间一角。全程只需两名工人操作TLC智能控制系统,单日包装量达200吨高分子材料。在3000平方米的车间内,这样的生产线有3条。

这是11月22日,记者在渭南高新区渭南陕煤启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矿用高分子材料工业化示范生产车间见到的一幕。“我们属于陕煤设计研究院旗下子公司,是煤炭全产业链上的高新技术支撑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小军介绍,公司研发制作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于保障煤矿安全高效作业。

据王小军介绍,该项目2021年4月入驻渭南高新区,当年8月建成年产3万吨矿用高分子材料生产线,当年实现产值8300万元,2022年实现产值近3亿元。2022年11月,年产2万吨矿用无机材料厂房及生产线建成并开始试产;目前正在编制三期采矿装备生产线可研报告,预计2024年启动。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工业产值可达20亿元,实现科技产业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高分子材料产业是渭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一条重要产业链。2023年,全市加快建设海泰显示材料、蓝晓科技吸附树脂等13个项目。截至目前,高分子材料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超过百亿元。